在我國,建筑能耗占據了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房子拆一次創造了GDP,再蓋一次又創造了GDP”。在這種“破壞式建設”的怪事圈中,建筑的使用平均壽命不到30年。同時,我國又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的同時,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達4億噸,建筑垃圾數量已占垃圾總量的30%~40%,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費國。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采用綠色建筑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方法,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其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既有建筑物的綠色更新與改造,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第二種是運用綠色、環保、節能、和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模式,將傳統的土木建筑的建造方式進行轉型和升級。
2008年,我和多位專家起草編制了我國第一部地方標準——《杭州城市樓宇更新改造技術標準》,制定了從勘查、檢測、鑒定、評估、設計、施工,到工程驗收,以及物業運營管理等在內的城市樓宇綠色更新與改造的技術標準體系。經過杭州市多年的應用與實踐已取得成效,僅2008年就更新了33座既有的商務樓宇,總建筑面積達56萬平方米。2010年又更新了160多座既有的商務樓宇。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刻骨銘心,印尼、新西蘭等海嘯房塌的畫面記憶猶新,“3.11”日本的強震又一次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建筑,作為災時必議的話題,注定要受到質量與安全的連番“洗滌”。東瀛鄰國的這次劫難,再度給我們以正本清源的提示:建筑,其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呵護人的生命!
日本強震,對除核電站之外的建筑質量批評與疑問十分罕見,大量房屋毀壞和人員傷亡系更具破壞力的海嘯所致。相反,對日本普通建筑防災抗災充滿人性化和對生命呵護安全設計的介紹,令人難忘。每一次災難都是一本教材,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畫面就是敲響著的一聲聲警鐘。在人類的共同災難面前,我們沒理由不借鑒,不警醒,不反思。我們到底應該采用什么樣安全的建筑結構體系呢?值得大家思考。
我國曾經是一個嚴重缺鋼的國家,但今日已成鋼鐵大國,鋼產量連續15年雄居世界第一。國家的用鋼政策也從過去的“限制用鋼”過渡到了“合理用鋼、鼓勵用鋼”。鋼材可以重復利用,鋼結構建筑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在發達國家已被廣泛采用,被稱為綠色建筑的最主要代表。將鋼結構建筑與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和保障性住房相結合,還可解決由于鋼鐵產能過剩而帶來的就業壓力等民生問題,緩解泡沫過度的房地產市場。更重要的是,從長遠來看,由于我國優質的鐵礦石資源相對缺乏,只能從國外高價進口,作為現代化工業的糧食——鋼鐵,必將成為制約我國大踏步地向現代化邁進的一個“瓶頸”。當前大量建設的鋼結構建筑更是一種十分寶貴的優質資源,它是一種國家長遠的戰略儲備產業,更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鋼結構建筑意義深遠。
2010年國內建立了第一個鋼結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杭蕭鋼構住宅產業化基地。這對加快住宅產業化進程、提高住宅安全性能和品質、改變住宅生產方式、推進節能降耗和綠色低碳的環保建筑,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目前,國內在建最大的鋼結構住宅小區——包頭萬郡大都城住宅項目由高層住宅建筑群組成,全部采用鋼框架-鋼支撐組成的雙重抗側力體系,由本人擔任設計總負責人。以“零資源、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零工地、零距離”這“六個零”從規劃、設計、建造、使用和拆除全過程的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設計和建造新一代滿足工業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的現代化鋼結構住宅建筑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