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出臺《LED照明產品最新能效規定》,對于LED燈及其設備的功能性、安全性、能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我市出口歐洲的LED企業即將接受新的考驗。 “在我看來,技術要求和成本的提高,對LED中小企業來說將是一個打擊,而對大企業來說卻是一個好消息。”浙江深度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戰略發展中心總監羅學成說,“這幾年,因為同質化競爭激烈,LED產品在物料成本不斷上升的同時,卻面臨著價格不斷下降的壓力。本就面臨著優勝劣汰的LED行業,在歐盟出臺新規后,將加速洗牌。” 歐盟新能效標加速我國LED產業“洗牌” 新規能效要求超國標2.2倍 出口生產成本增二三成 記者了解到,根據近日歐盟發布的《LED照明產品最新能效規定》,新能效規定是針對LED燈泡和定向光源,具體分3個階段逐步實施:2013年9月1日、2014年9月1日和2016 年9月1日。其中,在2014年9月1日后,能效指數在0.2以上的LED燈才能進入歐盟市場。而這一標準,是我國目前實施標準的2.2倍。除此之外,國家質檢總局官網文章顯示,新規定實施后,如欲達標單個產品的認證和抽查費用就須增加1萬元人民幣左右。“按照以前的要求,大部分的出口企業能達標。新規生效后,就需要投入更大成本來提高產品的能效水平。”羅學成說。 的確,新規定實施所帶來的技術壁壘,無疑是繼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原材料價格上漲、反傾銷等諸多出口壓力后的又一重錘。“LED企業出口成本的增加,主要體現在物料成本上。之前選用普通驅動即可,現在則必須使用能效更高的部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之前有些實力較弱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并沒有嚴格按照國際標準來進行產品設計和認證,現在新規定的實施肯定會導致這些企業在設計方案、材料選擇、封裝方式上都需要作出相應調整,才能符合進入歐洲市場的要求。”有分析指出,要達到歐盟能效新標準,企業的相關出口業務生產成本需提高20%~30%。 低價競爭不復,中小企業出口或遭困 “因為新能效規定剛實施,到底會給企業帶來多大影響,目前還不好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對小企業來說,這無疑是‘當頭一棒’,要么選擇產品升級,要么就從此被拒之門外。”羅學成說。 對于國內LED市場,羅學成用了“混亂”一詞來形容。“國內LED市場主要以中下游產品為主,由于缺乏上游核心的技術,國內這個LED高速發展的的新興市場深陷同質化競爭泥淖不能自拔。”羅學成說,“LED的價格每年都以30%的跌幅在下降 ,這個價格下降很大原因就是惡性價格戰。因此,企業只能用劣質材料來緩解成本壓力。” “以犧牲品質換取價格優勢就是現在國內LED行業的真實寫照。”浙江達浦電器有限公司負責人鄭興良也這樣表示。他舉了個例子:廣東中山是LED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其中有上千家中小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搶占市場,很多企業用邊角料當材料,生產出來的LED燈保質期甚至只有幾個月,這種做法讓國內企業在贏得市場的同時也喪失了口碑。鄭興良說:“現在,新能效標準的提高造就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意味著那些原本利潤就不高的小企業,低價的優勢不復存在,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而在羅學成看來,歐盟出臺LED新能效規定,并不是一件很意外的事,可以說是必然會發生的。“我國LED出口占了全球的65%,這其中出口歐盟的就占了一半。雖然國內大部分企業是以貼牌生產為主,自主研發能力較弱。但不可否認,國內企業家對這個行業還是很看重的,這兩年投資總量都超過了歐美。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自主研發,在一些方面的技術轉化上,國內企業甚至超過了歐美企業。這讓歐美國家只能提高標準來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從而以保護其國內產業的發展。” 有業內人士分析,歐盟的技術壁壘并不會是國際上的惟一一個,國內LED燈具企業應警惕國際貿易摩擦風險。隨著LED燈具出口逐年快速增長,國際市場在趨于飽和后,勢必對我國LED產業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制裁手段,企業應加強核心技術建設,認真研究國外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做好貿易摩擦的應對工作,并積極開拓拉美、非洲、中東及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