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落戶鶴山共和到不斷壯大占據全球過半傳統燈飾市場,到LED市場搏殺并受困,止不住的連年虧損,再到近期傳言拋售資產、或被并購,真明麗怎么了?是行業大環境使然,還是自身矛盾的積累? 回顧真明麗在鶴山走過的30多年, 是一條布滿荊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不斷擴張的背后,試錯成本有多大,真明麗能渡過困境嗎? 30年王國,傳奇不再 從一家不太起眼的裝飾燈企業,到年產值逾50億元的世界級LED照明王國,真明麗在鶴山走過了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發展之路。 1978年,樊邦揚和哥哥樊邦弘在臺北成立了一家僅有10多人的真明麗小公司,艱難起步于勞動密集型的燈飾業,受制于臺灣勞工、土地成本高等因素,那時僅停留在做一些簡單的加工、代理,偶爾做工程和出口,發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1989年,樊邦揚來到鶴山考察并決定遷廠,在鶴山港碼頭租房成立了鶴山銀雨燈飾有限公司。經過數年發展,壯大起來的銀雨開始蛻變。1996年,銀雨搬遷到共和鎮,廠房達到6萬平方米,員工也從最初的10多名擴展到2000余名。再經過10年發展,真明麗在共和擁有上千畝土地,員工超過2萬,最巔峰時近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