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邊是多項補貼帶來的投資誘惑,一邊是盲目擴張引發的產能過剩,中國光伏業在遭遇了過山車式的快速發展后,不得不進行轉型升級。昨日,工信部發布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條件》)指出,將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光伏制造企業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于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于1000萬元,并且在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上劃定了多條紅線。旨在通過抬高光伏業門檻來促進光伏制造企業優勝劣汰。 《條件》要求,企業對于加強技術創新、降低生產成本等確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報行業主管部門及投資主管部門備案,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低資本金比例為20%。針對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產品,《條件》明確,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8%和20%;多晶硅電池組件和單晶硅電池組件衰減率在兩年內分別不高于3.2%和4.2%,25年內不高于20%;薄膜電池組件衰減率在兩年內不高于5%,25年內不高于 20%等等。同時還在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上劃定了多項標準。 “提高光伏企業門檻將使那些靠低成本和政府貸款生存的企業適當壓縮,如此一來,有利于光伏領域的有序化競爭。”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主任林伯強稱。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表示,我國光伏制造業很大部分仍處于原料加工階段,以多晶硅為例,出口到美國、韓國、德國的多晶硅50%-70% 都是對進口原料進行簡單加工,沒什么技術含量,而且企業數量眾多,規模也不是很大,目前滿足條件估計不足10%。預計在標準實施后,我國很多光伏制造企業將面臨被兼并或淘汰的命運,但此舉有利于緩解目前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和促進產業升級。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前十大光伏企業負債總額仍超過1000億元,全行業負債則超過3000億元。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在產多晶硅產能達 9萬噸,占全球的20.5%;產量為3.1萬噸,占全球的27%。“產業調整是要依靠市場優勝劣汰進行整合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光伏產業市場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因而在政府的指導性意見下也將會加快光伏制造業產業升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認為,《條件》從根本上來講是一種指導性文件,并不具有強制性,主要是引導企業有研發意識,在發展的同時不要忘記研發、工藝技術改進的投入。 不過,光伏制造業門檻提高在加大企業集中度的同時也帶來相應的問題。“如果因為企業集中度提高,光伏業產生了新的發展瓶頸問題,如陷入寡頭式發展也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會有相當一段時間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林伯強說,但是相比于未來光伏業的發展難題,眼下更為重要的是解決因為光伏企業發展過于分散的現狀,以及所引起的低成本、同質化競爭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