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相關熱點回顧 2012年10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201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2010年,年均新增城鎮人口超過2000萬人,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37個百分點。2011年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3%;2012年底,全國共有7.1億城鎮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3個百分點至52.6% 協調發展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東部與中西部均衡發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首先,2011年全國城鎮化率達到51.3%,但從區域城鎮化水平來看,占全國人口總數38.1%的東部地區城鎮化率達到60.8%,中部和西部地區為45.5%和43%,城鎮化區域發展水平不均衡。其次,大、中、小城市在資源占有與消耗、產業布局與配套等方面不協調;一線城市在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等方面遙遙領先,大部分中小城市難以望其項背。新型城鎮化要求在加快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均衡發展的同時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發展格局,促使城鎮地理空間優化、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共同繁榮。 新型城鎮化是產業升級與各產業間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工業、服務業、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作支撐,彼此緊密聯系又相互促進。從各產業增加值與帶動就業的數據來看,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明顯優于工業。與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相對較低,因此成為推動城鎮化的重要力量。同時,新型城鎮化還要從城鄉分割的現實出發,發揮現階段工業的引領作用,注重工業反哺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新型城鎮化是生態文明貫穿全過程,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在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城鎮發展方式的同時,從城鎮建設、能源結構、消費模式等多角度將生態文明理念植入城鎮化發展的思維,按照城市標準,對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進行達標處理和控制,增加綠地、林地面積,加大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的力度,提高城鎮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推動城鎮由“外延式擴張”轉為“內聚式發展”,促進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保障城鎮化的質量、效益和福利,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推進。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市民化與公共服務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本,尊重市場、尊重農民的產權、自由遷徙權、自由擇業權、自由交易權,在公平競爭下讓人口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逐步解決城鎮人口中居民之間公共服務差異問題,讓進城農民在醫療、教育、養老、失業救濟等方面與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權利,在形成人的集聚發展的同時,市民化與公共服務協調發展。 綠色生態城鎮: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必然選擇 在城鎮化進程與區域經濟發展受資源與環境的約束不斷強化的背景下,城鄉建設模式轉型成為必然,城鄉規劃建設必須深度融合集約、綠色、節能、環保理念。為此,我國先后開展了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綠色生態城鎮(綠色生態示范區)、綠色居住區、綠色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探索和引導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先后批準了兩批17個國家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以帶動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模式轉變。已批準國家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多數在沿海地區與經濟發達省份,其中,河北5個,深圳、安徽、上海分別2個,天津、江蘇等省市各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