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標價=最終售價,不用怕商家的價格游戲,也無需再陷入討價還價的漩渦——近兩年,伴隨家居市場“明碼實價”的提出和推行,消費者感覺放心多了。他們期待,家居消費能因此變得更透明、更踏實。
然而,在“五一”前后連續不斷的優惠促銷景象背后,記者發現,京城家居市場中,“標虛價,折后賣”以及“折扣見人下菜碟”的現象屢見不鮮。也就是說,同一產品在不同家居城,標簽上價格不統一,實際售賣價格更是因消費者的砍價水平而定,參差不齊,最終,標價≠最終售價的情況并不少見。
顯而易見,在一些家居城推行“明碼實價”,一些家居城抵制“明碼實價”的狀況中,家居產品的價格,又亂了。
同一件產品,到底有幾個價格,什么時候買折扣最低?面對家居品牌們再度從價簽上“玩貓膩”,消費者“全城比價”的辛苦又將繼續重演。他們怕的是,再次陷入家居產品價格動蕩的“羅生門”。
產品標價≠最終售價 消費者需費神詢問
商家的定價、調價和折扣力度都被監管,定價有依據,折扣有規律,消費者最終在店內看到的“標價=售價”,遇到特定時段推出優惠,也是透明公開,這才是“明碼實價”最理想的狀態。然而,記者發現,如今,部分品牌在“標價”和“售價”上玩起了貓膩,并未將“明碼實價”實施到底,產品標價≠最終售價的情況正在發生。
“五一”期間,走進四環附近某家居賣場,各類促銷招牌迎面而至。“這套沙發是按照標簽上的價格賣嗎?”面對疑問,位于一層的某知名功能沙發品牌導購回復說:“還能再打折,五一活動在‘標價’上打7.8折。”“如果不在節假日買,標簽上價格還能便宜嗎?”導購答:“可以,平常會在標價基礎上再打9折。”
走訪中,面對相同的詢問,商家給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某國產兒童家具品牌導購表示,標簽上是9折的價格,一般不變,但平常很少按標價賣,每個周末或特殊節假日都會另有折扣;而某知名板式家具品牌的價格則相對簡單,導購稱,價簽標價已經是8.5折后的價格,平常都按標價賣,只有特殊節假日才會在“標價上再打折”。
可見,標簽上的價格是不是實價,不一定。
折扣多而雜 考驗算術能力買家居產品成“世界上最熬人的事”
走訪中,一對中年夫婦引起記者注意,他們拿著記滿價格的小本,神情焦慮。交流中,他們表示,商家的折扣都不一樣,不僅要挑樣式,還得做筆記、算賬、砍價,腦子里都亂了。另外,他們發現,工作日、周末和特殊節假日,同一品牌的折扣相差不少,不想花冤枉錢,還是得花把子力氣,多逛多算多比較。至于“明碼實價”,夫婦倆直言,聽說過,但這半個多月逛遍了京城大小家居賣場,很少有商家按“標價”賣,而且有些品牌在不同賣場的標價和折扣都不相同,再加上各種返券、簽售,最終價格哪里劃算,還得根據各種情況,自己算。他們感覺,買家居產品,“是世界上最熬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