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放緩、消費無法跳躍式增長,適度投資來穩定經濟運行非常必要
記者:當前我國為什么要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加快一批重大項目的審批和實施?
劉元春:目前我國整體經濟增速呈現放緩態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可能帶來財政、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從增長的“三駕馬車”看,外需面臨形勢更加嚴峻,出口增速低于預期;消費短期內不會出現跳躍式增長,因此,通過適度的投資規模來穩定經濟的運行非常必要。
孫立堅:歐債危機陷入僵局,在債務違約風險加劇的情況下,德法等國的銀行業受到較大威脅,企業都將資產變現準備“過冬”。財政的緊縮短期內也會影響居民的就業和消費。雖然今年我國對金磚國家的出口保持了較高增速,但金磚國家對外依存度都比較高,受外部形勢的拖累,今后經濟增速也可能下滑。因此,我國外需面臨的不確定性在增加。
當前形勢比2008年要好得多,經濟增速放緩有其必然性,投資擴大并非“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
記者:有市場人士認為,我國可能出臺類似于“4萬億”的投資計劃,您如何看?
劉元春:此次投資規模的適度擴大,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目前來看,雖然一季度GDP增長僅為8.1%,4月份用電量同比增長3.7%,創下16個月新低,但我國經濟運行還不至于過分悲觀。
當前經濟形勢比2008年實際上要好得多,特別是就業形勢還比較樂觀。各地并沒有出現農民工大規模返鄉的現象,相反“用工荒”還在局部地區蔓延。人社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32萬人,同比增加29萬人。這就說明,我國沒有必要啟動像“4萬億”那樣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當前我們需要適度的投資,但要抑制過度的投資沖動。
從深層次來看,經濟增速放緩有其必然性:我國經濟處在由出口和投資拉動向消費驅動轉型中,信貸的扭曲和金融風險的上漲導致資金處在去杠桿化過程中,對經濟前景的看淡使得企業處于去庫存化過程中,還有現階段我國處于人口紅利逐步消失、資源環境成本逐步提高的過程中。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必須處理好短期增長和可持續增長的矛盾,讓結構性矛盾在增長中逐步釋放。
已經把穩增長和調結構進行了較好的結合,但也要警惕項目審批標準降低
記者:有人擔心,啟動一批投資項目可能出現“泥沙俱下”,產業結構調整被延誤。您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蘇明:國家對此也有所關注,最近國家擴大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范圍,對節能減排的電器給予更多補貼。這不僅是在擴大投資,也是在刺激消費,并通過補貼引導低碳行業的發展。
孫立堅:這次穩增長強調了對新能源和節能減排項目的投入,財政部明確將投入1700億元推進節能減排,應該說,將穩增長和調結構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項目的環保標準等可能隨之降低。
劉元春:投資規模的適度擴大,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的負面影響在所難免,但此次投資側重于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信息化領域,大部分是基礎性的投資,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負面影響不大。當然,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也可能導致部分落后產能死灰復燃。